金传山教授团队研究生李鹏飞围绕酒白芍质量标志物开展研究获得新进展
安徽中医药大学金传山教授研究团队围绕酒白芍炮制前后成分变化开展研究初步筛选了酒白芍质量标志物,国内著名学术期刊《中草药》杂志在线发布了该项研究成果。
白芍作为大宗中药品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味苦、酸,性微寒,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等功效。其中酒炙白芍,可借酒温升散寒,降低其酸寒伐肝之性,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芍药…..性味酸寒,冬月必以酒炒,凡腹痛多是血脉凝涩,亦必酒炒用”。现代研究亦表明,酒白芍与其他炮制品在临床功效以及药理作用上与白芍生品相比均有所差异,表明其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也有所不同。目前,对白芍的研究多集中在不同的加工方式与药材品质之间的关系,以及产地不同的药材其质量的相互比较等方面,对于其酒炙前后化学成分与功效变化等相关研究不充分,不利于白芍酒炙前后的区分以及其临床上用药质量的控制。基于此,本课题组以生白芍与酒白芍饮片为研究对象,建立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对白芍酒炙前后进行区分,筛选酒炙前后主要差异性标志物,并进行定量分析,对白芍酒炙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行初步研究,从而为后续白芍酒炙前后其炮制机理、质量控制以及在临床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具体举措及论文亮点:
1. 白芍酒炙前后指纹图谱及指标标志物的筛选
本研究建立了生白芍饮片与酒炙白芍饮片的HPLC指纹图谱,通过相似度评价可得,单独生白芍饮片与酒炙白芍饮片整体质量相对稳定,但无法反应白芍酒炙前后的区分性及质量差异;后续进行共有峰差异性分析得出白芍酒炙前后各共有峰峰面积的差异性变化,其中对白芍酒炙前后各共有峰差异变化进行分析,发现白芍酒炙后,除峰1(没食子酸)与峰9(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峰面积增加外,其余成分峰峰面积均呈现下降趋势;本文中鞣质类成分峰1(没食子酸)与峰9(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峰面积增加,其原因可能是,在酒炙过程中某一可水解类鞣质水解,使之有所增加,同时峰1(没食子酸)增加具有显著性,可能为白芍在炮制过程中,黄酒中原有成分的引入以及部分峰9(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可继续水解产生峰1(没食子酸),进而使其显著性增加。而其余成分峰面积呈现下降的趋势,可能原因为在酒炙过程中,受热不稳定,使其结构遭到了破坏进而使其响应值降低,如白芍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峰7(芍药苷)以及其相似的化合物,峰8(没食子酰芍药苷)等,可能在炒制过程中,其高温条件下分别使其醚苷键与酯苷键断裂,而生成其他化合物;该些成分以及发生转化的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研究。
因此,对筛选出的此 3 种主要差异标志物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得出结果,白芍酒炙后没食子酸含量显著性升高,芍药苷与没食子酰芍药苷的含量显著性下降;3种成分均有显著性差异变化,同时通过聚类热图仍可将白芍酒炙前后分为2类,与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了选择该3 种成分作为白芍酒炙前后差异性标志物的合理性,可为后续进一步探究功效变化机理与酒炙前后质量控制提供科学参考。
论文信息概览:
安徽中医药大学李鹏飞是本文的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是金传山教授、张伟副教授。论文发表于《中草药》2023年4月第8期。
论文链接:
基于指纹图谱与化学计量学的白芍酒炙前后差异性标志物研究 - 中国知网 (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