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传山教授、汪小莉副教授团队围绕“盐制入肾”炮制理论开展研究获得新进展
安徽中医药大学金传山教授、汪小莉副教授研究团队围绕“盐制入肾”炮制理论阐明了补肾安胎合剂中盐菟丝子的补肾增效机理,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杂志在线发布了该项研究成果。
本研究团队指导研究生徐白杨撰写的《整合“效应-肠道菌群代谢-入血成分”探究生/盐菟丝子补肾安胎合剂补肾增效机理》获得了安徽中医药大学2023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盐制入肾”理论是中药炮制的重要理论之一,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首次提出:“入盐走肾仍仗软坚”。肾藏“精”,主生殖。肾阳虚证是中医的常见证候,是由神经内分泌紊乱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是生殖功能障碍、水代谢失衡和消化吸收能力减弱。补肾安胎合剂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用多年的院内制剂,具有补肾健脾、益气安胎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肾阳虚所致女性生殖功能障碍,包含盐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黄芪、白术、黄芩、熟地等13味中药。盐制菟丝子是补肾安胎合剂中的君药,能改善肾阳虚引起的生殖功能障碍,且效果优于生菟丝子,但是其作用机制仍未可知。
具体举措或论文亮点:
安徽中医药大学金传山教授、汪小莉副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建立羟基脲致肾阳虚大鼠模型,采用药效学、非靶向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学、血清药物化学的多组学技术,揭示了菟丝子盐制后补肾安胎合剂中山柰酚、黄芩素、毛蕊异黄酮等黄酮类成分的血中强度升高,增强了对肾阳虚大鼠内源性生物标志物(花生四烯酸)和标志菌属(脱硫弧菌属)的调节作用,从而实现了对性激素(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刺激素、雌二醇等)和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谷胱甘肽)的回调作用,并改善了肾阳虚大鼠的肾脏、子宫和卵巢病变。该研究初步阐明了盐菟丝子补肾安胎合剂的补肾增效机制,为“盐制入肾”炮制理论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图注:盐菟丝子补肾安胎合剂补肾增效作用机制图
论文信息概览:
安徽中医药大学生药系硕士生徐白杨是本论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中医药大学青年科技英才培育项目、安徽中医药大学2019-2020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炮制传承基地的资助。
Bai-yang Xu, Zhi-tong Yang, Xue Zhang, Zi-lu Liu, Yu Huang, Xi-meng Ding, Ji-jun Chu, Tang-yi Peng, De-ling Wu, Chuan-shan Jin, Wei-dong Li, Bao-chang Cai, Xiao-li Wang*. J Chromatogr B Analyt Technol Biomed Life Sci, 2023, 1216:123602.
论文链接:16S rDNA sequencing combined with metabolomics profiling with multi-index scoring method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salt-processed Semen Cuscuta in Bushen Antai mixture on kidney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 - ScienceDirect
DOI: 10.1016/j.jchromb.2023.123602